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全记录 | 一场与设计师与新媒体的深度对谈

AADU 亚洲设计联盟AADU
2024-08-31



城室话沙龙活动以线上讨论、线下沙龙的形式,鼓励设计师之间及跨行业的对话。集结各领域朋友一起分享经验、发表见解。 
一话、一室、一城,都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


这是城室话2020第六期线上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与三位新媒体工作者和两位学者,聊一聊关于设计新媒体的话题。


活动策划 | 端木清仪
文字 | 郑时翔
编辑 | 徐旭

扫二维码,B站观看

 视频内容提要 

00:00:00    关于AADU
00:05:19    ZaomeDesign分享 - 邬超
00:23:43    LA Frontiers分享 - 佘依爽
00:38:55    ArchiDogs分享 - 栗茜
00:59:23    对谈环节开始
01:00:42    有没有因为读者意见改变策略的经历?
01:09:28    如何平衡自创与转载的内容?
01:13:33    “标题党”现象——大众趣味VS学术深度
01:32:52    媒体的自我身份定位
01:40:00    “作者”身份在消失吗?
01:55:35    媒体互问环节
02:04:03    尾声

次主题起源于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那就是资讯爆炸的时代背景。信息过载、信息茧房这些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我们关注了很多,信息来源也很多时,我们的阅读量不见得剧增。然而,当我们谈论资讯话题的时候,我们往往站在读者角度。这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资讯爆炸的现象,但我们却忽略了对信息发布者的行为方式和驱动力的思考。
其实,细看新媒体的消息类型,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千秋——有的保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学术形象、有的关注资源共享的收益方式、有的将观点输出作为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每一个媒体背后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我们看到或没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经过话题筛选、图文编辑后的努力成果。这其中有什么收获和趣味、辛苦和无奈,我们平时可能并不关心。但事实上正是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因此所做的一个个应对行为,累积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媒体内容。所以了解他们的出发点、组织形式、选题考量,其实是我们反思自己的网络阅读的关键因素。
活动过程中我们听了ZaomeDesign、LA Frontiers、ArchiDogs的主编、创始人们对他们各自所在媒体的介绍,随即进行了提问和对谈。
▲嘉宾对谈剪影
以下简短摘录活动中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邬超(ZaomeDesign):我们的公众号是去作者化的,而传播和分享是我们最在乎的事。在我看来,公众号就设计出发点而言,“推送”的意味要远大于“交互”的意味。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交互”不重要,但它可能不是公众号这个平台的初衷。我也期待有一个更好的可供讨论的平台出现。

佘依爽(LAFrontiers):做媒体是需要欢迎“误解”的。只要有表达就存在被误解的可能,大家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去理解听到的内容。但这可能是媒体交流的本质,也是媒体生命力的表现——传播的内容可能恰恰因为误解而产生新的部分,并用这样的方式生存下去。这反而是交流的魅力的所在。
栗茜(ArchiDogs):微信公众号很有魅力一点或许在于它就像以前的电子杂志,当你有一群固定的读者因为信任你的平台而汇集起来,你又和自己的团队一起紧追实事、精选内容为他们发布消息,这就形成了媒体和读者之间的独特纽带
对于发生的社会热点,如何以一个设计师的视角进行阐释,或如何发现新的观点并对读者的思考产生影响,这是ArchiDogs最关心的事。
沈祺:其实现在媒体想要参与到建筑界来的时候,是有涉及到几个身份之间的认知定位的。本身中国建筑师就是不擅长文字表达的,那这个群体如何在公共话语中构建一个靠谱的身份?媒体在这里到底是建筑师的表达中介还是第三方?如果是第三方那意在何为?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中建筑师开始和工匠身份脱离,如今的媒体是否又再将“媒体”建筑师和画图建筑师割裂?我觉得这是很多媒体除了流量之外需要考虑清楚的身份定位。当然,建筑师也迫切需要多样媒体的出现,以构建更“健康”更真实的自我身份。
俞洲:对于有质量的内容而言,塑造标题是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能够引起本身对这个内容缺乏关注的人产生阅读意愿;其实,即便是严肃学术内容的标题,也需要夺人眼球——只不过是站在学术意义上去引起另一个群体的关注。

但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如果是通过某些有问题的观点,比如性别的对立、丑化某一类人群来达到挑逗的目的,这是需要批判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夸张的标题对应的内容是空洞无物的,那这个标题只是为了骗取点击而已。



▲ Instant City - Archigram。用热气球快速组装的城市,其中用于媒体展示的大荧幕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完各位嘉宾的分享,我们不难感觉到,资讯爆炸下各种类型的媒体产生其实是这个时代大环境下的一种顺势而为。在这种顺势而为下,除了关注内容本身,还有非常多诸如时效性、收益、流量等因素的考量和拉扯。

如果说,这个时代下的建筑学和其他设计学科,相较于过去的年代,正在面临着某种程度上精英话语力量的式微,大众的接受度不高导致的自说自话,或者建筑师们都得去各寻出路、出奇招以求生存的话,那么建筑学本身是在面临危机的。这种危机有时候和媒体的传播杂糅在一起,让建筑专业的我们误以为是都是一回事。
我们听到过太多对设计媒体产生的内容的批判。但其实对于媒体而言,设计只是一个话题范围;对于设计而言,媒体是一个扩音器,只不过现在这个扩音器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于是会吵到一些人的耳朵。我们应该相信设计类媒体在做的事,除谋求他们自己的利益外,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表达的出口、促成了很多不可见变得可见,这本身是一种好意。
新媒体通过信息数量引爆我们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的现象,不止在我们专业,各行各业都是一样——我们无法逃离这个现况;但相反,建筑学(无论是学术理论还是实践的语言表述部分)面临的根本问题以及内里迸发的瓦解性力量,如果企图单用媒体的方式进行弥合,效用有待商榷。
好在,我们仍能坐在一起进行对话,加深观众和媒体的互相了解,去尝试探索一些专业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媒体力量融合的可能性。 



▲ 活动宣传海报


 对谈嘉宾 



** 往期城室话活动记录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亚洲设计联盟AAD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